过去,我们总担心“一放就乱”,其实,并不是那么回事。在教导处发出征集研究型课题的通知后,许多学生纷纷就他们感兴趣的领域提出了研究性学习的要求。高一(7)班的成芳同学主动要求我指导她研究“上海经济”这一课题。面对这样一个题目,我首先为学生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感到高兴,认为其难能可贵;同时,这个题目给我的第—感觉是范围似嫌过大,中学生不易把握,达也反映了中学生热情之余的缺陷——贪大求全。从交谈中,我得知她对上海超市的兴盛颇感兴趣,由此我趁热打铁,进一步引导,建议她就超市这一现实问题出发,以小见大,同样可以反映上海经济的面貌。这样研究范围缩小了,个学生容易把握。经过协调和讨论,我们缩小了原课题范围,初步确定为“上海超市的发展”。
  从课题的实施到最后形成结题报告作为指导老师,我在以下三个方面体会最为深刻:
一、对学生而言,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责任心的培养和敬业精神的砥砺。
  自从确定课题以后,成芳同学就开始利用平时在校的空余时可去图书馆、上Internet查找资料;利用双休日去不同地段的超市作实地调杏并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汇总;同时她还进行了一定范围的访谈,获得了不少第一手的资料。当然,在查找、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最初由于目的不明确,常常徒劳无功;但是,正是通过这样的寻寻觅觅,查查找找,不断修正,成芳同学,也包括我自己都对这一课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形成文字阶段,成芳同学几易其稿,每一次都要拿来请我指导和审阅。可以说,尽管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可能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但这都是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弥补的,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治学精神,使他们具备踏实严谨的作风,体会做学问的艰难曲折;同时进—步明白做任何一项工作都必须有一定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这种贡任心的培养和敬业精神的砥颓同样是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之所在。
二、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在研究性学习面前,人人平等,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积极性能够得到尽情地发挥。在指导成芳同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她的基础课成绩并不是非常突出,但是成芳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持之以恒的精神和独到的见解,却是令人大为赞赏的。由此我们发现,当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之后,他参与到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会空前地高涨,学习的效率也会大幅度地提高。成芳同学从投入到研究性学习到获得一定的收获和成果的过程,就可以证明这一点。
三、对教师而言,研究性学习可以谓之“教学相长”
  成芳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对超市在中国,特别是在上海的兴起和发展有了一个比较完整和系统的认识。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她对超市兴盛与上海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成芳同学通过调查和作图表汇总统计得出的数据说明上海超市发展到今天正面临第二次腾飞,这是机遇也是挑战。最后,她还指出,在国有超市危机四伏的今天,国人对外资超市情有独钟,这一现象说明了我们的国有超市存在的差距;但是面对差距不应自暴自弃,相反,“知耻近乎勇”,差距应该成为一种动力,鼓励我们奋起直追。由此可以看出,这种在实践中形成的对家乡、对国家的关心其实就是一种情感的升华、精神的内化。同时,我自己通过指导这一课题,也做了一次间接的市场调查员,充实了自己这方面的知识并使之更系统化。我深感学无止境,后生可畏。这将迫使我不断补充新知识,不断给自己充电。“教学相长”,此之谓也。课题研究成绩的取得实有赖于学生本身对课题的兴趣和选择,在兴趣和选择的支配下,大部分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都非常严谨踏实,最终,基本上都能形成有一定质量的论文或作品。可以说,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体会到只有真正实现自主的、选择性的学习,才能实现真正的充分学习;也只有实现了自主学习、充分学习,才能达到—个全面发展、卓越发展的境界。

学生论文
我看上海超市
成 芳
  随着时代步伐的不断加快,“便利”的东西日益成为都市人的新宠,如“便利店”超市,就是其中最为成功的销售方式之一。如今,我们不难发现.在我们周围开出了许多规模大小不同的超市。
  那么,上海的超市发展至今,究竞面临怎样的状况呢’超市是改革开放后,大概是在20世纪80年代未90年代初才在上海出现的。刚开始规:苄。唐芬膊黄肴,多是一些零碎的进门食品,物价也比较贵,没有多大的市场竞争力。随着市政建设的不断发展,大批大批的市民由原来的市中心逐渐向郊区搬迁,于是便利店就在小区附近红红火火地开张了。近些年,国际知名的大超市,如家乐福、麦德龙等都纷纷登陆上海滩,给上海的超市业带来了全新的国际化理念:超市应开得具有一定的规模,超市中不仅能卖食品和日用品,还能卖化妆品、时装、家电,超市应是个“自选百货店”!
  那么,上海人对超市购物到底持怎样的态度呢?
  据笔者的市场调查结果表明:上海人对超市购物多持肯定态度,不喜欢超市购物的只占13%,以家庭收入不理想或下岗待业的人员为主。可见,超市越来越成为都市人生活的一部分,超市业在上海有着相当光明的前景。据分析,影响消费者到超市购物兴趣和次数的也是个人家庭收人问题。调查表明,有兴趣去超市购物的占40%,每星期能去超市购物2次以上,每次的物在100元左右的占60%,都是家庭收入较乐观或未婚而有固定收入的市民。
  上海人为什么对去超市购物情有独钟呢?
1.目前大部分上海市民部有一份自己的工作,尤其在超市消费者中占“主导地位”的人,工作都非常忙碌,不可能每天都到市场上买东西,而超市很方便,可能就在家附近,有空就去逛一逛买一些日常需要的东西,十分方便。
2.1999年,上海的生产总值已由1978年的400多亿跃至3700亿。如此巨大变化,上海市民收入当然也有了明显改善。袋里的钱多了,购物欲望就大了,双休日去一次超市,过一把“瘾”,可谓人生一大快事!
3.超市里常有特价、减价等促销活动,对于精明的上海说,这无疑是首选购物地点。
  然而,这并不是说每家超市都能有很好的效益。调查表明,民中选择固定超市的占80%,而且大多数消费者表示喜欢外资市。家乐福、麦德龙等外资大型超市占市场份额的66%以上,联、联华、农工商这样比较具规模的国营超市只占30%左右。国营超市办不过外资超市,这是摆在国人面前的一个严酷实。国营超市的老总们一定想知道怎样才能办好一家超市,人常说.消费者是上帝,那么.就让我们来听一听消费者的意见吧消费者关注的方面主要有:
1,质量
  消费者对质量的重视是100%的。一家超市价格再低廉,质量不过关,也只能等于零。消费者普造反应,大多数小超市在质量方面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如所销售的水果、熟食不新鲜等。诸如此类问题,直接影响了一些超市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
2.价格
  人人都想以最少的钱买到最好的商品。在做到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在价格上加以调整,也应该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3.购物环境
  有奶%的消费者愿意去大型的超市购物,他们认为这里的购物环境比一船超市好。在这个方面,国营超市与外资超市之间存在相当大的距离、但要补充的是:超市购物环境并不是单靠“大”就能取胜,商品的摆放、格调的布置都非常有讲究。
  除以上3个方面外,货物品种是否齐全、营业员的服务态度和水准及售后服务如何等都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选择。看来,消费者是越来越“挑剔”了。但我想这不应该成为一种无奈,而应是一种能促使国营超市不断发展的动力。因为只有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能赢得商机,上海的超市业才会逐渐迈向成功!

?